【讲座】文学节对谈回顾 | 文理之间:人文研究中的跨学科
发布时间:2021-04-30
来源:
4月26日晚,中国人民大学第十四届文学节系列活动之“文理之间:人文研究中的跨学科”主题对谈在学生活动中心东厅举办。hga030皇冠手机登录地址常培杰副教授担任主持,卢达威、汪海、赵倞三位具有跨学科学历背景的教师作为嘉宾。活动以对谈形式展开,各位老师结合专业求学及个人研究经历,就跨学科思维对人文研究的影响、如何认识新时代人文学科等问题展开讨论。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校内外师生积极参与。
常培杰首先对本次对谈活动的主题及嘉宾的情况进行介绍。三位老师都曾以理科或工科为专业,后转入文学的学习研究中。对此,他不禁发问:“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放弃原来的专业而选择文学?”卢达威从计算机专业转入语言学,他笑言自己并未“弃理从文”,认为现在从事的计算语言学研究正是建立在理科的基础之上。汪海和赵倞则在大学就加入了文学相关社团,体验过理科学习的他们更坚定了自己的文学梦。
对谈并不止于回忆。问题进一步深入:从理工科转入文科,思维上产生了怎样的变化?文科与理科的思维方式存在何种差异?赵倞坦言理科思维会影响文科研究,比如自己在研究和教学中更注重逻辑和结构。卢达威举例说明理科思维对个人行为决策和研究过程的影响。汪海则强调,不应强化文理刻板印象,也不应过分夸大二者的差距,他认为创造性的文科写作与理科研究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共鸣”。
随着文理之辨的进一步深入,三位老师就“可证伪性”和“想象”在文理研究中的地位进行了探讨。
文科事物是否能够证伪,有无对错标准?卢达威认为,理科和文科的一个差异在于,是否存在一个公认学术团体的公认解释版本。汪海同样承认,在可证伪方面二者差异较大。但他进一步提出,自然科学内部同样存在诸多争执;此外,文学问题有文本的依据,自然科学的背后是世界,如果“把世界看做文本”,那二者也是相似的。
“想象”这一概念究竟在文理科研究中扮演何种角色?卢达威表示在一个领域走得更深更远需要想象。汪海指出,“想象”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而他认为的“想象”是“能抽离现实的距离感”,“比如文学能够使人在文本中进行‘时间旅行’,想象就是这种能够和眼前一切保持一定距离、抽离现实和此在的能力。”
随后,结合本次文学节主题“文学与未来”,常培杰提出新的问题:AI会对学科研究带来怎样的影响?卢达威从工程师的角度解释了人工智能的一些原理,认为在图灵机理论框架下的AI不会超过人类。赵倞同样表示AI有其局限,并反问应怎样看待“机器作诗”的问题,大家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汪海更强调文学本身的重要性,他表示“文学是一个把所有人类经验统合在一起的学科”,因此AI不会取代文学。
对谈进入尾声,三位老师将目光聚焦于现实中的教学问题。在招生和培养过程中,作为“过来人”的他们,如何看待跨学科的学生?大家一致对敢于跨专业报考的学生表示欣赏,肯定其勇气和对文学的热爱。同时也认为跨专业的学生需要下好知识积累、学科训练的“苦功夫”。
在最后的师生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如“逻辑的问题是不是在高等教育中缺失而不是在文理差别中缺失”、“美有没有客观性”、“交叉学科的学习经历会不会影响今后研究中解释的范式”等。老师们一一作出解答,气氛活泼热烈。
文/王言
图/王珺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