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夏晓虹教授畅谈治学经验与方法
发布时间:2018-12-04
来源:
2018年11月29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特聘教授、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夏晓虹,应邀为hga030皇冠手机登录地址师生做了题为《问题与方法:我的晚清女性研究》的讲座。讲座由杨联芬教授主持,李今教授出席。校内外约七十位听众参与了讲座。
夏晓虹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研究晚清女性的缘起和经历。上个世纪90年代,以“莱曼女性文化书系”约稿为契机,夏晓虹教授进入了晚清女性研究领域,以晚清女性思想中的新因素和晚清女性生活方式的变化为出发点与突破口,开始了一系列研究,陆续出版了《晚清文人妇女观》、《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晚清女子国民常识的建构》等著作。对于女性研究的看法,夏晓虹教授谈到自己并不想把视野仅仅局限于晚清的女性研究,而是以女性研究为观察窗口和方法,来透视晚清社会。
接着,夏晓虹教授详细叙述了自己的研究路径与方法。她重视研究外来文化对晚清女性思想产生的影响,在外来思想之中,尤其以戊戌以后从日本传入的西学为重。《<世界古今名妇鉴>与晚清外国女杰传》与《晚清女报中的西方女杰——明治“妇人立志”读物的中国之旅》着重阐述了明治时期日本流行的西方女杰在被转译与改写后,融入中国的历史语境,成为晚清中国女性寻求独立和塑造“女国民”的楷模。
在研究方法上,夏晓虹教授重视史实的积累与考证,她指出研究者要善用能接触到的资源,大量掌握与运用史料,特别是报刊。在进行晚清女性研究时,夏晓虹教授系统阅读了《女子世界》、《女学报》、《北京女报》、《申报》、《大公报》、《新闻报》等报刊。报刊对于返回历史现场、体会晚清社会众声喧哗的历史特征具有其他史料不能比拟的价值,在阅读报刊的同时,人们能够身临其境,感受报刊带来的时代氛围。夏晓虹教授特别强调阅读史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能被带有预设立场的检索所代替。阅读史料的过程不仅是还原相对客观的历史细节与真实的过程,也是发现新史料,产生新论题的过程,《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中对惠兴事件背后的满汉矛盾、胡仿兰事件背后舆论问题的深刻分析就来自于阅读报刊后对新论题的发现。
在谈到研究经验时,夏晓虹教授特别强调建立能够持续深挖与长期耕耘的研究“根据地”之至关重要。她进而指出,在研究个案时,应注意避免重复、学会“小题大做”,将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相关信息全部释放出来。在研究带有史学色彩的课题时,要发挥文学专业解读文本的专长,站在文学的角度,发现史学学者难以发现的问题。研究思路不通畅时,除了要“温故知新”,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发掘出新内容以外,还要学会跳脱出自己的课题,以一种更加宽广的视角关注其他学科的新动态,并将其他学科的新成果借鉴和引入自己研究来开拓新思路。
杨联芬教授在回应夏晓虹教授的报告时,提醒大家注意在数据库日益丰富的条件下,阅读纸质史料的重要性,以及研究方法上以点带面、小题大做的价值。在场师生对夏晓虹教授的发言进行了积极的讨论与提问,问题主要围绕史料的阅读和选择展开,夏晓虹教授再次阐述了自己对体量大、分量重的史料的重视。
最后,李今教授对这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她指出,夏老师的研究一直在关注启蒙问题,从对梁启超启蒙思想的研究到后来进入历史现场,从女性角度具体探究启蒙思想的渗透和实际取得的成果,将启蒙思想与启蒙实践联系了起来。这启示我们首先要接触原始史料,立足于历史事实,超越一般文学史和理论叙述的陈规,再从现象回到思想。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