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心与边疆的目光倒转”——李敬泽先生讲述“文学的边疆”

发布时间:2015-05-08
来源:

5月6日晚,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应邀来到hga030皇冠手机登录地址,进行了“文学的边疆”主题讲座。讲座由hga030皇冠手机登录地址院长孙郁教授主持,多位青年教师、作家、编辑和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孙郁教授为本次讲座进行了开场,介绍了自己与李敬泽先生的相识过程,并强调了李敬泽在中国当今文学与批评发展中的贡献与作用。他期望同学们在讲座中认真聆听,学习李敬泽先生的文学理念和建立批评维度的方法。

李敬泽对于“文学边疆”的讲述以古代逸事展开:北宋时期的欧阳修曾不满于恩师晏殊的为官态度,对宰相晏殊身于汴京悠闲自处却不顾“四十余万屯边兵”的边疆,进行了严厉的苛责。由此引出了边疆问题,他认为边疆问题对于中国尤其特殊而重要,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幅员辽阔的古代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帝国,对于边疆政治治理的紧迫性从古代一直持续到了现在;其次,五四之后的现代中国走上了与传统治理不同的现代发展道路,边疆问题也与之对应地面临现代性转型。

由此李敬泽提出,对于边疆问题,完成一场遍及全体国民的牢固的文化认同,我们的文化准备和文化转型还远远不够。在这一问题上,清代统治者做出了富有开创性的尝试,致力于在传统帝国的范围内设计多民族文化认同模式。然而这种尝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被击碎,五四一代的新文人和政治家在现代化的标杆下越走越远,文化认同问题因此被滞留下来。

“而当下,我们的文化心理与两千年来“夷狄之辨”的心理实际没什么区别”。李敬泽谈到,古代中国的边疆往往跟战事叙述连接在一起,那是因为只有发生战争的时候我们才想起边疆。事实上,在敦煌文书中,我们能够看到少数民族同样有着丰富的生活。这种单边的、遮蔽的文化眼光同样渗透在当代中国的文学、音乐、舞蹈、电影和美术当中,它表现为纯粹异域观光的、景观化的边疆。归根到底来说,文化眼光的符号化表征出来的是文化志向的疲软,在各个民族之间达到充分理解基础上的认同,这种文化自觉性还亟待提高。“因为这些年来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不仅仅是文化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更是事关中国未来命运的关键问题。”

在谈及当代文学构建大文化认同过程中所担负的责任时,李敬泽提出我们的文学需要站在内在的文化主体上想象中国与世界,以重新塑造有关边疆的文化图景,打开仍被遮蔽着的民族文化空间。特别是那些具有少数民族背景和边疆背景的作家们,他们需要首先站在民族内部来思考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中心与边疆认识论目光的倒转。

“而前段时间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实际上就隐含着一种目光的调整。”李敬泽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彰显出中国不再仅仅望向欧美,而是重新向西边的大陆投递出我们的注目。但需要让战略家们意识到的是,这种向西回望不应该仅限于经济目的,还应该有着更深广的文化抱负。这种抱负被李敬泽表述成“一次文化再平衡的努力”:向西望的眼光需要与中国重新审视自身复杂性的眼光汇合起来,以打开我们自身内部巨大的文化与文学可能。

在演讲结束后,李敬泽还与现场的教师、学生进行了对话。他强调到,当下的我们过分沉溺于日常经验,看似越来越便捷的经验获取方式使我们懒于深入真实的边疆中去,也就缺失了对自身和世界复杂性的认知。只有与边疆构成积极的对话、承认我们内部的差异性,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现代大国的文化结构与文化姿态。

                                                   文/11本刘启民 编辑:文轩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