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柯马丁教授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8-04-13
来源:柯马丁

2018年4月8日,普林斯顿大学Greg ('84) and Joanna (P13) Zeluck讲座教授、东亚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柯马丁教授应邀在人文楼二层会议室作了题为“《离骚》是一首重组的诗吗”的学术报告。

报告会伊始,柯马丁教授介绍说,去年以来他和哈佛大学的宇文所安、科罗拉多大学的柯睿、耶鲁大学的郭明晓同时开设了《楚辞》的课,大家一同带着学生利用12周的课程细读《离骚》。在此基础上他开始思考屈原和《离骚》的关系。柯马丁教授称,屈原和《离骚》的关系是一个自清末廖平以来被反复论及过的话题,特别是胡适在1923年于《努力周报》发表的《读楚辞》一文,影响颇大。随后卫聚贤、朱东润、孙作云等先生对此问题都有专门文章。而日本学者冈村繁1966年发表于《日本中国学报》的《楚辞与屈原——论屈原形象与作者的区别》一文,乃是屈原与《离骚》关系研究最好的一篇论文,其主要观点也是他最为赞同的。此后,许多日本学者也参与到此问题的讨论之中。上述学者均否定了屈原与《离骚》的关系,因此曾被中国学者称为“屈原否定论”。所谓的“屈原否定论”其实是两个问题:一是屈原是否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他承认历史上应该确实存在过一个历史人物叫屈原),二是屈原是不是《离骚》的作者。

随后,柯马丁教授介绍了诗歌口头理论和中国早期诗歌研究的一些重要著作,特别是宇文所安《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一书。他利用清华简《蟋蟀》与《毛诗·蟋蟀》之间的关系说明,早期中国的诗歌在流传中会有多个变体,我们很难判断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无从判断其先后,这两个文本更多的向我们展现了诗歌口头流传的特征:歌曲在不同场合的适应性重编。利用冈村繁在《屈原与离骚》一文中对《离骚》与《九歌》、《九辩》、《九章》等篇目类似句的研究,柯马丁教授分析说,如同我们阅读时的印象一样,《离骚》的叙事并不是流畅的和连续的,不同部分呈现出了不同的语言风格,有的是《九歌》的风格,有的是《九章》的风格,有的是《九辩》的风格。《离骚》中的许多表达或句子,也会以大体相同的样式出现在《九章》、《九辩》或《九歌》中。许多语词在《离骚》中的出现频度也颇为不同,如第一人称词语“余”、“予”、“吾”、“朕”,不同部分出现频度差异极大,这种差异很难用作品的统一性来解释。

报告的最后,柯马丁教授说屈原不是《离骚》的“作者”,而是它的“主人公”,这是冈村繁的论文中得出的结论。进而,相比于《九歌》等篇,完整的《离骚》的出现或许是比较晚的,它是由一些楚亡之后的《九章》一类的短篇重组而成的的一首长诗。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