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3中德作家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发布时间:2013-09-03
来源:对外交流,中德作家论坛

9月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中国出版集团对外翻译公司以及柏林文学论坛联合举办的“2013中德作家论坛”在我校国学馆隆重举行。出席论坛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马俊杰教授(劳马)、hga030皇冠手机登录地址院长孙郁教授,中国作家刘震云、阎连科、张悦然、金仁顺、方方、李洱、徐则臣等,德国作家马塞尔·巴耶尔、尤迪特·库卡特、舍尔克·法塔、布尔克哈特·施皮嫩、罗伯特·辛德尔等。此外,hga030皇冠手机登录地址的程光炜教授、张永清教授、耿幼壮教授、朱冠明副教授和众多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及媒体人士也出席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第一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我校承办的是第二场活动。在9月1日的论坛中,莫言、贾平凹、毕飞宇等中国作家已经就“全球化时代的文学”、“责任与自由”、“家园与乡愁”等相关主题与德国作家们做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为中德作家论坛拉开帷幕。我校论坛继续前一天思维碰撞的高潮,主题分别为“技术、交流与变化”、“侨移与艺术创造”、“间离与理解”和“诗歌的艺术”几个主题,吸引了众多听众。

文学创造的交流与变化

论坛的第一个主题是“技术、交流与变化”,由孙郁教授担任主持人。德国作家马塞尔·巴耶尔先生以南京大屠杀时期的德国传教士约翰·拉贝故事引出了他演讲的主题:将资本流与信息流分开的不幸尝试。巴耶尔先生讲述了德国作家、学者亚历山大·克鲁格所写的一个小故事,通过影片《约翰·拉贝》和德国前总统的贪污弊案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政治与艺术的相关性以及资本运转在艺术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巴耶尔同时也强调:在技术全球化的今天,他也赞成用不同媒介展现思想,通过电影、文学表现世界的做法。


接着,hga030皇冠手机登录地址刘震云教授就“创作自由与社会”的演讲题展开了他对于“技术、交流与变化”这一主题的理解。他认为“自由”是相对的,常常存在着文学被政治扭曲的情况。在刘震云看来,无论是顺从于当前政治还是揭露、批判、反抗当前社会的作品,都有可能是优秀的。而从作家的创作世界看来,他强调“文学最亲密的伙伴是生活”,从生活出发,作家可以通过其作品完成“熟悉与陌生之间的转换”。

对于刘震云所说的“文学最亲密的伙伴是生活”,来自德国的女作家尤迪特·库卡特以强调“陌生感”的重要性给予回应。她认为“陌生的东西继续陌生才正确,理解容易产生误解”。接着她通过回忆自己祖父的生活经历为引,开始了以“无界限的交流是一个梦魇”为题的演讲。在三位作家的演讲之后,作家们与听众展开了自由讨论。刘震云先生首先就小说、戏剧、电影、生活的关系阐释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电影是另一种戏剧形式的演变,而写实文学完全不存在。“生活的作者是上帝,作品的作者是作家,而作家与上帝的视角不同。戏剧与生活最大的不同在于时间,戏剧在时间限制中激发创作激情。”接着,现场观众就“如何把与小说相异的因素体现在小说中”、“中国与德国对于戏剧的不同重视程度的原因”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北京大学德语系主任黄燎宇教授的主持下,以“侨移与艺术创造”为主题的第二场论坛开始。第一个上台演讲的是朝鲜族作家金仁顺和大家分享了自身身份境遇的尴尬,但这一种尴尬的身份也使她获得了与众不同的边缘视角,这对于其创作是有益的。


在创作中关注中东地区的德国作家舍尔克·法塔就“省份与地区,摆脱民族主义”的主题做了演讲。法塔的父亲来自伊拉克,信仰民族社会主义,这使得法塔的创作也很关注中东地区。法塔先生同时也强调,无论阐释者和读者对于作家身份的关注与否,作家感兴趣的不是作家来自哪里,只关注于作品本身。真正决定作品的不是作家的身份而是使用的语言和表达的方式,文学作品也总与语言的根源连接。

接下来,当代青年女作家、人民大学hga030皇冠手机登录地址教师张悦然以自己留学于新加坡的真实经历表达了关于移民和文学之间关系的看法。她认为,作家与环境之间的摩擦使作家产生警觉感,从而激发作家的创作灵感。在自由讨论环节,三位作家就“民族性”问题展开了讨论,金仁顺女士强调了民族性的纯粹性,而法塔先生则对于“德国精神”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文学世界化、本土化的共生与矛盾

第三场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程巍主持,主题为“间离与理解”,作家方方、布尔克哈特·施皮嫩、李洱发言。首个发言者方方提出了作家应发出怎样的声音这一问题。她从在偏远地区拍摄纪录片的经历讲起,强调文学应该关注个体的生存方式和感受方式,关注弱势者及其痛感。时代中一粒灰,落在个人生命中,就是一座山。而她的文学创作,就是想去看看个人如何搬倒这座山。


德国作家布尔克哈特·施皮嫩的发言题目是“我们可以相互做生意,但我们能够真正相互理解吗?”他结合自己在异国的旅居感受,和兔子过马路的小故事,说明语言差异对理解沟通造成了几乎无法克服的障碍。

中国作家李洱就文学中全球性与本土性为中心与在座学者分享自身见解。他从有关中国乡村受全球化影响的几个细节谈起,回顾了西方作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中国文学本土性的发生发展过程,提出了在文学中全球性与本土性的对立问题。他认为两者的关系不是对抗性的,而是共生的,不应排斥全球化,应该共时性的吸收人类各种文化,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对本土性的认识。最后,三位作家接受了主持人和现场听众的提问,围绕不同文化沟通的可能性、文学的全球性与本土性等问题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探讨。
徐则臣、罗伯特·辛德尔、阎连科在以“诗歌的艺术”为主题的第四场论坛中发言。本次讨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叶隽主持。首先,作家徐则臣围绕经典在传播中遇到的问题,做了题为“经典的反抗”的报告。他认为经典的长篇小说因其长度、密度、广度,会对通常意义上的阅读造成困难。而现下快餐式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让读者对经典文学的接受和理解产生抗拒。经典在顺应和引领时势的同时,也做着与时势反方向的运动。


“作家要寻找能够表现内心的语言。”德国作家罗伯特·辛德尔结合自己一首题为《找到一个语言——论哀伤的回忆》的诗,阐述了对“使不可见成为可见”这个问题的理解。

最后一位发言的是hga030皇冠手机登录地址教授、知名作家阎连科,他从两个寻找宝藏的故事开始,强调“作家无法摆脱的地域性”。以寻找宝藏类比本次讨论,他认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活动,我们才知道宝藏在什么地方。接着他提出宝藏找到之后,如何回到家乡去的问题。他认为文学创作的材料就在我们身边,要发掘本土性的文学源泉。之后他通过调侃自己和作家贾平凹的普通话与家乡话,进一步阐发了他对于文学的世界性与地域性的理解。接着,三位作家围绕快的时代与慢的生活、世界性与民族性等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并回答了现场老师和同学们的提问。

全球化背景下文学的应答

论坛的最后,作家劳马先生代表东道主中国人民大学致闭幕辞。劳马先生从作家的责任出发对全球化背景下文学的发展给以回应,为本次中德作家论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作家的时代印记更明显,我们彼此的命运更加息息相关。“责任是衣服上最后的那颗纽扣。作家既可以是这颗扣子,也可以是解开这颗扣子的人。他维系的是尊严,解开的是生命和生活所必需的真实”。


在全球化背景下,交流与变化、间离与理解是文学创造对于时代大潮的应答。文学教育在时代大潮中也是逐浪前行。类似于中德作家论坛之类旨在促进人文领域思想交流与激荡的活动,在人民大学时常举行。例如世界汉学大会、中国人文社科论坛等等。作家李洱说,要共生性地吸取人类各种文化。各国思想与文学在人民大学的交流与碰撞正是高校对于全球化的应答。正如作家阎连科所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活动,我们才知道宝藏在什么地方。”

文:朱敏 张琬琦  图:张文浩  编辑:文轩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