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超越“旧汉学” 催生“新汉学”

发布时间:2012-11-05
来源:世界汉学大会

11月3—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与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举办的第三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京召开,国内外百余位汉学研究者与会。

学者认为,此届大会提出的“大汉学”与“新汉学”的构想和实践,将进一步推动世界汉学研究的发展和振兴。

“新汉学”将汉学研究引向纵深

“汉学”被定义为中国事物之学,传统上包括语言、历史以及文化。作为根植于中国、发展在海外的研究领域,汉学历经传教士汉学阶段、学院汉学阶段,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涵盖海外关于中国的全部研究。此次大会的主题为“汉学与当今世界”,旨在讨论如何通过梳理传统汉学与当代研究的承续,推进中国主流学术与海外汉学的沟通,探讨世界对中国的阐释以及“中国道路”对世界的意义。

相较于以往的汉学研究,“新汉学”这一概念正被广泛提及。

台湾“清华大学”教授陈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新汉学”在2010年左右开始从不同的角度被提出:一种是基于中国的迅速发展对整个亚太乃至全世界格局的改变,提出要超越“旧汉学”只注重经史子集等研究的传统,应对当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加以研究,即“新汉学”;一种是基于新文献的出土,指出“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重新发现和认识中国经典的时期,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有新的汉学”。有别于上述两个不同的“新汉学”角度,两岸学者提出的“新汉学”,是指“汉学典范”的第三次转移,即汉学不再单纯指对中国的研究,而是辐射整个汉文化圈。同时,“新汉学”应更加重视语言在研究中的重要性。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张隆溪认为,多年以来,汉学或西方中国研究由于种种原因,有忽略中国本土学术的倾向。在理解中国及其历史、社会和文化传统方面,应整合汉学的知识与中国本土学术。这也属于 “新汉学”的一个角度。此外,传统的汉学,只是从西方角度来研究中国,而现在中国学者开始把全世界的汉学学者请到中国,这也是一种“新汉学”研究现象。

汉学在世界范围得到重视

学者认为,由于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汉学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重视,并由此产生“新汉学”。

张隆溪说,在西方,汉学在很长时间里是一个边缘学科。但是现在,汉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新汉学”的提出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关,我认为现在是中西方互相了解的有利时机。

来自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学者马丁·雅克认为,中国是秉承着一套独特主张、关切点与价值观的文明国家。要理解中国,必须置身中国的语境下,而非透过西方文明的三棱镜。

据俄罗斯外交部外交学院学者亚历山大·卢金介绍,俄罗斯汉学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7世纪。20世纪初,俄罗斯汉学研究一度停滞。如今,随着中俄贸易及其他方面合作不断扩大,俄罗斯人对中国及对汉语的兴趣大大增强。近年来,汉语成为除英语外最受俄罗斯学生欢迎的外语,仅在莫斯科就有三所孔子学院,需求仍在增长。上百所俄罗斯学校成立了中国研究中心,并开设了汉语课。

土耳其安卡拉大学教授欧凯以该校汉学系的创办发展为例指出,设立汉学系的初衷在于希望培养出能够查阅中国历史资料并翻译相关历史知识的研究人员。如今,汉学系的研究人员正努力为土耳其与中国关系的发展作出贡献。

携手推动“新汉学”研究

学者认为,世界汉学大会倡导中外同仁跨越历史传统、价值观念、族群身份的隔阂,由对话而增进理解,因理解而尊重差异,从差异而达致和谐的根本理念正得到日趋广泛的认同。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西平提出,不应该将从事域外汉学研究称作“自我殖民化”。针对西方中国学中存在的问题,他建议建立一种批评的中国学,使国内学术界与国外汉学界展开学术互动。张西平认为,只有站在中国学术重建的自我学术立场上,才能走出西方汉学界的学术壁垒,建设中国学术界新的国际话语体系。

张西平说,汉学起源于国外,基于各自的知识系统,便产生了不同的解释中国的角度。应该看到,由于汉学的存在,我们多了一个思考自身文化的角度。在研究汉学时,应该多维度加以分析。

陈珏就两岸“汉学典范的转移”合作研究计划指出,期望能在15年到20年的时间里,与国际顶尖学者一起,从不同角度发展“新汉学”,深入讨论与全面发展“新汉学”的体系和理论,以使这个重要观念真正具有学术价值和意义。

陈珏说:“我们应该看到,‘新汉学’是一个有容乃大的概念,各种不同的观点都可以提出来。”

据悉,大会还设有“汉学的未来与‘孔子新汉学计划’”专场及“中外文学大奖获奖者论坛”、“孔子学院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两个专题论坛。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法国驻华大使白林等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讲话。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唐红丽

http://www.csstoday.net/Item/30331.aspx

编辑:武勇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