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学节帐篷讲座“鲁迅审美意识的底色”:文本背后的作家审美

发布时间:2017-04-25
来源:文学节,孙郁

4月23日下午1:00,文学节帐篷讲座“鲁迅审美意识的底色”在博物馆前成功举办。此次讲座中,hga030皇冠手机登录地址院长孙郁教授带领大家深度剖析了鲁迅作品背后蕴藏的审美底色,进行了一次美的巡礼。hga030皇冠手机登录地址孙柏副教授主持了讲座。

讲座伊始,孙郁教授谈到作家审美对其自身作品的影响以及潜文本的概念。他说,伟大的诗人、作家的审美往往与同时代的其他人不同。例如,苏轼的文本充满仙气是由于他的审美底色里有司马迁和庄子的气息,而曹雪芹的文字背后则蕴含着先秦诸子的思想、佛经的精华与宋明以来文人词章的妙意。而在孙郁教授看来,鲁迅是一个独特的思想家、艺术家,其文本的复杂性、流动性、鲜活性很难用凝固的现代汉语来描述,丰富的文本背后是其深厚的审美意识,而这也正是他今天所讲述的主体。孙教授说,如果作家只是用流行的话语来表达自我,他的文本一定是干枯的,那些能让我们反复阅读的文本是因为它们背后有潜文本,而潜文本就是作家审美底色的体现。

接着,孙郁教授讲述了浙东文化对鲁迅的影响。他提到浙东学者章学诚的“浙东人偏于史,浙西人偏于文”的观点,他认为,偏于史者对人文沿革、对尚未进入大雅之堂的记录人类生活的事物有着很浓厚的兴趣,而鲁迅恰恰就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



一番铺垫之后,孙教授开始分四个部分讲述了鲁迅审美意识的底色:先秦魏晋文化、俄国文化、日本文化、欧洲文化。

说到先秦魏晋文化,孙教授主要提到了金石学与考古学对鲁迅的影响。他认为,金石学启示鲁迅发现传世文献里所讲的历史遗漏了民族历史当中很重要的东西——即民族风俗与日常生活。而鲁迅喜爱收藏的汉代造像展现了古人在面对自然时坦然的、没有任何杂念的状态,这些是传世文献中所没有的。这些汉代造像所展现出的力量之美与先秦庄子所表达的素心深深影响了鲁迅,其文本中对力量与素心的赞美都来自于此。而他口中的“传统文化吃人”并不是否定传统文化,而是在面对汉文明被颠覆成伪道学时发出的愤怒声音。

谈到俄国文化对鲁迅的影响时,孙郁教授主要讲述了鲁迅的翻译家身份。在杭州暖风吹得游人醉的时候,鲁迅在西湖边翻译的是安德莱夫的小说,是绝望的、压抑的小说。此外,鲁迅还翻译了迦尔洵、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人的大量作品,因此,他们作品中的对人的内心深处的不安的刻画、对灵魂的拷问、对现实的不满与批判在鲁迅自身的写作中留下了痕迹,鲁迅自称自己的作品带着“安德莱夫式的阴冷”。而鲁迅受到俄国元素影响最根本的一点是对消失的渴望,他希望社会革命使病态的自我消失,这与俄国作家作品中的透露出的意蕴如出一辙。



至于日本文化,孙郁教授不仅谈到日本现代小说塑造了鲁迅夸张又不失幽默的文笔,还重点强调了日本浮世绘给予鲁迅许多的创作灵感。他提到,鲁迅收藏了大量浮世绘,而依据一些学者的考证,鲁迅作品的很多意象都来自浮世绘。譬如,浮世绘中常常出现月亮,鲁迅的小说中也是如此,《孤独者》、《狂人日记》、《补天》里叙述的月亮的角度与视角与浮世绘很像。此外,浮世绘里的“旅”的概念与鲁迅的很多小说有着同样的意味,都蕴含着人在旅途当中的困顿与迷茫。在他看来,虽然这可能夸大了浮世绘对鲁迅的影响,但这样的对比却印证了域外文明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而对于欧洲文化,孙教授重点讲述了德国版画对鲁迅审美的影响。鲁迅收藏了很多德国人的版画,尤其是珂勒惠支的版画透露出压抑却又不甘于压抑的生命热流与强烈的反战愿望,鲁迅高度礼赞其版画中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的情感。他晚年的一些文章有着在黑暗里又不安于黑暗的精神,这些都与珂勒惠支版画里的意蕴很像。此外,他还受到了英国画家比亚兹莱的影响,他很好地把艺术家们作品的色彩、调式、韵律调剂到自己的文本里。



接着,孙郁教授总结道,对金石学、考古学、绘画、小说、历史、哲学方方面面的涉猎使鲁迅创造出了奇异的文本。在孙教授的眼中,一个伟大的作家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因为他拥有生活经验,更是因为他拥有运用母语书写的经验与外来语言的书写经验、拥有深厚的审美意识底蕴。他说,鲁迅认为未来的文化应是“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而我们虽然不可能成为鲁迅,但我们可以按照自己心灵的意愿去生活、去创造,尽力使我们今天与未来的艺术和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孙郁教授针对鲁迅作品的音乐美来自哪里等问题给出了独到而精彩的解答。至此,文学节帐篷讲座圆满落下帷幕。





文/16级本科许欣怡  图/16级硕士孙诗淇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