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李野墨:生于苦难的路遥从不俯视百姓
发布时间:2016-05-30
来源:
曾有一部小说,一出即洛阳纸贵;
曾有一档广播,一播即万人空巷。
前者是《平凡的世界》,它的缔造者是路遥,此刻斯人已逝;后者的缔造者,就是演播艺术家李野墨。当年(1988年),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了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一时听众过亿,来信过万,以至于收到的来信创造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自有长篇小说连播节目以来的最高记录。
今年6月11、12日,“传诵经典·声声不息——‘走近路遥’作品演诵会”将会分别在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如论讲堂举行,届时,一批从艺几十年的国家级著名演诵艺术家将再现路遥的风采与作品的魅力。曾播讲过路遥《平凡的世界》的著名演诵艺术家李野墨也将在此活动中再现当年《人生的寻求》中的精彩演诵。活动前,李野墨先生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嘉宾介绍:
李野墨,著名演诵艺术家,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导演。一九五八年生于北京,后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话剧团任演员,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导演专业。一九八零年开始为各类影视作品配音,在多家电台播讲文学作品、录制有声读物,迄今为止的作品(部、集)数以千计。一九九一年荣获全国人民广播电台评选的“受听众喜爱的演播艺术家”称号。
与广播结缘
1980年左右,李野墨从广州军区话剧团复员回京,正准备考大学。李野墨回忆起那时,中戏、广播学院、电影学院的导演系都没有招生,趁着闲工夫,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就参加了电视台的译制片工作。中央电视台那时候很小,且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院里,楼层也不多,所以电台电视台的导演之间彼此都很熟悉,也会相互介绍工作情况。经由电视台的导演介绍,李野墨也开始接触广播工作,最先是录制广播剧,回忆当时,他已经记不得具体是什么戏了,只记得录了不少广播剧,经常合作的导演有刘保毅、蔡淑文等等。跟这些导演合作之后,李野墨有了机会播广播,他在广播里播的第一部小说是柯云路的《新星》,从此他开始跟广播结下了几十年不解的缘分。李野墨回忆时,说道:“当时我接触的第一个编辑就是叶咏梅老师(本次活动总策划),跟她合作了《新星》,紧接着又合作了一部《猎神》,接下来就是《平凡的世界》了。”
2008《经典作品应该这样演播》
《平凡的世界》的不凡起落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谈起《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和问世起落时,李野墨也不禁感叹起其中的戏剧性。
八十年代初,路遥因为他的《人生》和《惊心动魄的一幕》先后获得全国中长篇小说一等奖,一时声名鹊起,再加上根据他的《人生》改编的电影在全国播映,影响就更大了。所以当他计划写《平凡的世界》的时候,很快就有出版社(广东花城出版社)答应全篇刊载。但当路遥写完第一部之后,开了一个研讨会,当时与会的几十个作家、评论家、理论家,(只有一两个人给了《平凡的世界》以肯定的评价,其他的人都认为这是一部很差的书。)除两人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人肯定《平凡的世界》。
李野墨表示,这跟当时文学界风气分不开。八十年代,中国正处于刚刚改革开放不久的阶段,随着国门的打开,与经济、政治上的交流一样,西方的各种流派、主义,各种文学创作手法一下子涌入中国。“人家是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积累的,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积累的这些新的东西,一下子进来,然后中国的文坛就手忙脚乱了,就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于是纷纷学这个呀,学那个呀,玩意识流啊,魔幻现实主义等等。那个时期,玩形式玩手法似乎是文学界一件最时尚的事”,他说道,“于是大家就觉得,这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有人(路遥)在写这么传统的现实主义的东西,写得毫无新意,等于把这本书给否了,于是他的第二部就没有人给他登了,无处出版。”
世有伯乐,然后又有千里马。与李野墨合作过的叶咏梅老师,曾在延安的《延河》文学杂志社和路遥共事过,两人是老同事,也是朋友。正好有一天,两人在北京的无线电车上碰见,叶咏梅就问路遥,最近在忙什么,写了什么新作。于是路遥就大概介绍了当时创作的情况,叶咏梅就把他的小说前两部要来看了。叶老师学生时代,是知识青年,在陕北插过队,对陕北的农村生活很熟,也很有感情。她觉得这本《平凡的世界》写得很好,就推荐给了中央台的领导。当时,叶老师已是在广播电视领域内很有造诣、很有建树的一个老编辑了,所以她提的建议很有分量,于是中央台领导就批准了这本书的播出,演播者正是李野墨老师。他说道:“当时有幸由我来播这本书。播的时候第一部是成书,第二部是校样,第三部是路遥的手稿。小说第一部播出后便在听众中引起巨大反响。后来,这本书的第二部第三部也顺利出版,不久后,《平凡的世界》还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路遥没有俯视百姓
李野墨演诵了《平凡的世界》后,获得了当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类二等奖。此后近三十年的广播生涯,李野墨的阅历越深,对当初那位作家的理解也越深刻,对时隔这么多年,路遥的作品还摆在书店的架上、销量依然相当可观这一现象也有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建国以来迄今为止所有的当代作家中,很少有人能够像路遥这样,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因为路遥认为自己就是个农民的儿子,他一直站在农民身边,站在那些最穷最苦最基层的老百姓中间。路遥去看他们的疾苦时,是在感同身受地看自己的疾苦。再反观其他作家,他们的理想,他们的世界,尽管很多人对最基层的农民受的苦难给予了很大的同情,但是他们在看这些人的时候,以及在看和他们相关的社会问题的时候,这些作家都不自觉地把自己站的位置提高了一些,不自觉地在俯视百姓。路遥没有俯视百姓,他一直身处百姓之中,所以他是真正懂得百姓疾苦的人,他写出来的东西百姓也爱看。
其次,虽然路遥很深刻地了解农民的、受苦人的、基层大众的疾苦,但同时他没有失去那种强烈的、近乎宗教般的理想主义,他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对中国农民的前景充满希望,他迫切地希望他爱着的那些劳动人民的日子能过的好一些。“这两点加起来就是路遥的不同之处,就是路遥的作品能有这么强生命力的原因”,李野墨表示,参加此次演诵会,也主要是为了纪念这个生于苦难,活于悲壮中的作家。
给高校学生的话
最后,李野墨老师对高校学生也有所期许。他说,由于现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得不是很平衡,所以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们的生活,可能是非常熟悉的,可能他们身边的人,依然还是书中描写的那样,很贫穷很落后。但有些孩子生长在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城市,所以可能会觉得这些东西离他们很远,也很陌生。但是,“我觉得不管是离你近还是离你远,你们都应该把这本书拿来看一看。这对中国那一段历史,对整个中国社会都是一个很好的了解。”
采访/史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