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专访】孙郁:“文学史除了罗列知识,还有精神对话”

发布时间:2015-10-12
来源:孙郁

近日,hga030皇冠手机登录地址院长孙郁出版了新书《民国文学十五讲》,他在书中反思文学史的教学,认为真正的文学史不只是罗列作家、作品,还要有他们的灵魂与精神:“教师的任务之一是与学生一起体验过往的精神,发现我们生命力的缺失和存在。文学史不都是知识的罗列,还有精神的对话”。

在大学教书十年来,孙郁讲得最多的就是文学史。在他看来,在hga030皇冠手机登录地址教书,自然要对文学史有一个表述框架,但要突破流行的模式,并不容易。“我只是以自己的趣味,做了一点尝试。”

这些作家可能需要重新定义和认识

事实上,《民国文学十五讲》是孙郁的课堂记录,大概四五年前,朋友给他讲的课录音,并整理出来要出版。书中的十五讲除了两节是给研究生上的课, 其他的都是给本科生开的课。“录音整理出来以后我一看,不太满意,我就开始改。”孙郁原本要把讲稿好好打磨一下,增加一些参考资料和注释等,还没来得及做,便被病魔困住了。

在病床上,他还惦记着旧事,筹划着还真做点儿什么。“但仿佛梦者多多,余力聊赖,难免带有堂·吉诃德的傻相。”在书的后记中,孙郁写道:“有时 候也深深感谢那幻影的到来,而自己多年的工作,也恰在这幻影里。远去的文学是隐藏在亿万里之外的光,一旦照回,我们便沐浴在神奇的色泽里。”

新书出版后,9月18日出版社组织了一个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孙郁表示:“我想听听大家的批评意见,在学院派的评论体系,这个东西是不行的,因为它没有知识性,没有那种文学史的那样子。我对现代文学史这种讲法不太满意,但是也找不到什么办法。”

专栏作家黄集伟在座谈会上表示,他原本觉得把《民国文学十五讲》翻一翻就行了,因为书中讲到的人他都知道,“但是我没有想到我一翻,一下子就读进去了。”

《民国文学十五讲》一书,从清末民初的文学生态讲起,分别讲到了新文学的起点、旧派小说、旧诗词的余晖、新诗之路、学人笔记、梨园笔意、左派小说、草根与政治。此外,还专门按一讲的篇幅讲鲁迅、老舍、曹禺、沈从文、张爱玲。在“学人笔记”的那一讲提到周作人、梁实秋、朱光潜、钱锺书、谢无量。在左派小说一讲中提茅盾、丁玲、张天翼、柔石等作家。

“读完孙老师的书以后,我觉得这些作家可能是需要重新定义和重新认识的。”黄集伟介绍,30年前上学的时候,他念的现代文学课用的是当时最为普及的唐弢的版本。这些作家在课上都学过,私下里也读过他们的作品。他甚至会觉得,自己都知道有斯琴高娃的虎妞,还有孙道临的周朴园,觉得对这些情节、故事、人物都耳熟能详。看过这本书后,黄集伟表示,“用孙郁老师在一篇文章里提到的‘这些所谓民国的作家也好,现在的文学作家也好,都是熟悉的名字,是陌生的人’。”

“此外,我觉得他让我们看见中国的现代文学那段历史当中,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黄集伟表示,“我觉得孙郁在很多论人、论作的讨论当中,特别在意这些作家的个性和性格。”他举例,比如说钱锺书的那种高冷,比如说老舍的反文人的话语方式,再比如说张爱玲纠结一生的失败感。“可能他提示我们在今天这样一个泛传媒的时代里,人人在媒体上的趋同性,可能对文学写作,于学术研究是一个很致命的伤害。当媒体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的时候,我们个性的存留,我们创作的独立性,就越来越少了。不合时宜、格格不入、不党不群对于一个作家的创造来说,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萨义德所说,‘我生命里有这么多的不和谐,我已经学会不必处处人地皆宜,宁取格格不入’。”

“之所以能够有很好的阅读体验,我觉得孙郁做了很多努力,其中一条是他用了栅栏式阅读。”黄集伟介绍,所谓栅栏式阅读,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当中,去发现作者的沉默和空白。然后在空白处去寻找作者的理由和因果。“我认为孙老师这本书的很多作家和作品的研究当中,也用了这种栅栏式的阅读和研读的方 法。”

黄集伟举例,孙郁谈到鲁迅研究的“暗工夫”,“他这个‘暗工夫’,是我们很多研究者忽略掉的地方。比如说他特别强调鲁迅的形象。在公众当中,鲁 迅的形象是由大学老师的话语来塑造的,还有意识形态的需求来塑造的。所以孙老师就强调鲁迅文本的背后有一个东西在支撑,但实际上这个支撑是模糊的,是看不见的,是摸不着的。”

恰恰是这个空白的地方,是孙郁下笔的地方,黄集伟指出,“所以我认同孙老师说到的,‘他能够感受到鲁迅的很多文字,是经过深水里浸泡过的’,文字中藏着很多信息。解读这些信息,成为他这篇文章的一个着力点。”

“我特别注意到,孙老师提到鲁迅藏书的环节。鲁迅藏书14000多册。他特别开列了一个数字,鲁迅翻译过15国的文字,有77位作家,一共翻译过225部作品。他在研究鲁迅这个的时候,实际上是和书当中清末民初的文学生态那篇遥相呼应,那里头专门提到了清末民初的文学生态当中一个重要现象就是译作大量地兴起。”黄集伟介绍,孙郁着力于作品沉默的那些地方,着力于作品和作者表述当中的那些沉默、那些悖论、那些反常。然后把那些不能直接捕捉到的症候通过往复式的、交互式的反复的阅读,将其还原和作出大胆的猜测。“所以我觉得这本书让我感觉,读起来是非常立体的。”黄集伟总结道。

文学史应该有的样子

作家止庵是孙郁的多年好友,看过孙郁的每一本书。“在老孙的作品中,这本书分量不是最重,但是很亲切。这本书里面,他提到一些过去没有太多涉及的东西,同时也是他过去研究的一个延续。”止庵介绍,他在《民国文学十五讲》中看到孙郁作为科班出身受过正规文学和文学史教育的痕迹,也能看到他作为一个读书人不太愿意用学院派正规的一些方式来写作。“所以他既是一个学院派,又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这本书呈现出来的是比较接近随笔的形式。”

“事实上,孙郁骨子里是一个诗人,他对一个作家的分析,从文本到人的过程,其实就是从理到诗的过程,所以你可以看到他在一个句子,或者一个段落,或者在一篇文章的起始部分,基本上都是一个哲思的过程。然后他就步步转到诗这样的,所以在这个作品里面,甚至在一个句子里面都能体现,他的起始点是从一个理论的东西,最后一定会落到咱们用诗的感受上来。”止庵说,这本书里面,他觉得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孙郁的视野和他的着眼点,不被现有的文学史束缚。止庵特别提到《民国文学十五讲》中,有“梨园笔意”“旧派小说”两讲。“这在以往的文学史中是没有的,但这恰恰是我想象中的文学史应该有的样子。”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