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讲座回顾】汉语国际教育专题讲座第四讲·徐晶凝教授:汉语作为二语教学中的得体性——语言学语用能力视角

发布时间:2019-12-18
来源:

12月13日,2019-2020学年秋季学期汉语国际教育专题讲座第四讲在苏州校区修远楼303教室举办。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晶凝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同学们带来了题为《汉语作为二语教学中的得体性——语言学语用能力视角》的精彩讲座。


徐晶凝教授在讲座中首先指出,得体性是第二语言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然而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界,得体性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此,徐老师从得体性的含义入手,指出语言的得体性可以表现在语言交际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层面上也会具有不同的内涵与要素。具体到语用能力的层面上,徐老师点明要判断所说的话是否得体,需要考虑到谈话对象、谈话内容和谈话场合三个因素,也即我们俗称的“P(Power)D(Distance)I(Imposition)三要素”。这种关于得体性的认知来自于学习者所具备的元语用能力,但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的人对于PDI的感知又会有所不同,如果学习者因为不知道如何进行得体交际而出现了交际失误,这种现象我们就称之为“语言学语用方面的失误”。

由此,徐老师具体就“语言学的语用能力”展开了论述。语言学的语用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第一个方面是言语行为的架构,徐老师指出,言语行为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核心言语行为、辅助语步、引发语。在不同的语言或文化背景中,实施同一个言语行为的辅助语步的类别或频率不太一样,有关言语行为的组合模式也不太一样,因而,二语学习者使用目的语进行言语行为表达时,在言语行为的整体架构上就可能会出现失误,比如在表达请求时,学习希伯来语的人不管母语背景如何,都倾向于使用很长的话语来解释使请求合理化的原因,从而导致不得体。第二个方面是言语行为的内部调节,也即运用词汇、句法等手段进一步调整言语行为的语力。研究表明,二语学习者在言语行为的内部调节上存在困难,这也是造成语言不得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希伯来人在与英语母语者交流时,可能不会将Why don’t you理解为请求,而反过来会使用Perhaps you’ll do x来表达请求,这在英语中是不可接受的或者说是语用不得体的。

此后,徐老师为同学们总结了影响得体性表达的语言手段,具体包括句类和语气、语气助词、情态助动词、情态副词及其他话语标记等,并分别就每一种语言手段进行了讲解,如“你快唱吧!”“你快唱啊!”“你快唱嘛!”和“你就唱呗!”所表达的意义就因语气助词的不同而不同,需要说话人根据交际情境进行选择,得体地构建交际语境。

讲座最后,徐老师指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得体性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习者运用言语行为内部调节手段的能力,鼓励同学们在日后的研究中应更加关注语言形式、功能和语境之间的结合关系。


此次讲座,徐老师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深入浅出,充分开阔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引起了在场同学的浓厚兴趣,讲座结束后现场讨论热烈,为大家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文倩

 /朱渝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