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回顾】“如何成为君子:《左传》的性质和文本层次”小型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0-01-14
来源:
2020年1月6日上午九时,“如何成为君子:《左传》的性质和文本层次”小型研讨会在国学馆122会议室举办。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主任兼hga030皇冠手机登录地址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柯马丁(Martin Kern)、hga030皇冠手机登录地址副院长徐建委、国学院副书记华建光,以及来自hga030皇冠手机登录地址、国学院、哲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十余位学者参与了讨论。
研讨会伊始,主讲人柯马丁教授介绍了西方汉学界近年来研究《左传》的四部重要成果,分别是尤锐(Pines Yuri)的Foundations of Confucian Thought(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2)、史嘉伯(David Schaberg)的A Patterned Pas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李惠仪(Wai-Yee Li)的The Readability of the Past in Early Chinese Historiograph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以及由杜润德(Stephen Durrant)、李惠仪、史嘉伯合译的《左传》英译本(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6)。柯马丁高度评价了杜润德三人的《左传》英译本,认为该书必将极大推进西方对《左传》的研究,同时对中国学者而言也能有所裨益。
接着研讨会主要围绕柯马丁教授的论文Quotation, Memory, and Performance: Actualizations of Voices Past in
Zuozhuan展开讨论。柯马丁教授先简要介绍了自己论文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提出《左传》并非是为了反映客观的历史(object history)而创作,而是通过阐释历史来反映公元前四世纪左右的编辑共同体的思想;该共同体极有可能秉持的是儒家思想,通过历史叙事和“君子曰”等评论来展现“礼”的实践要求——成为君子。柯马丁认为《左传》中春秋早期历史人物引《诗经》《尚书》等经典的记载,都不一定是史实,而是编辑者为了修辞目的添加进的;这些引经与“君子曰”中的引经一样,都是编撰者观念的体现,属于同一文本层次,而所叙述的历史故事则是另一个文本层次。柯马丁详细统计了《左传》引《诗》的情况,注意到即便是在《史记》记载的孔子删《诗》之前,《左传》中所引的《诗经》也与今本《毛诗》基本一致;而出土材料则表明,即使到了战国中期,《诗经》版本仍有比较大的变异。因此,柯马丁教授认为,《左传》所引《诗经》文句,应该是采用《毛诗》系统的《诗经》规范过的结果。这些证据都表明了《左传》复杂的文本性质。
柯马丁的报告引发了热烈讨论。与会学者围绕《诗经》的早期传播方式和使用方式、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异文差异的性质、《左传》成书等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
国学院吴洋指出,正是因为《左传》中所引《诗经》与今传本《诗经》并无根本性差异,所以司马迁所谓孔子删诗之事并不可信;而出土文献中涉及《诗经》的内容与今传本《诗经》同样没有展现出内容上根本性的差异和数量上的巨大差别,所以《诗经》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应该是有一个比较固定的传本,为春秋诸侯国的贵族们所共同学习和使用。这才导致了《左传》中出现的各种引诗、赋诗情况。
柯马丁回应吴洋的意见,并且特别提到了清华简《耆夜》篇中所记录的《蟋蟀》。柯马丁对比了清华简《蟋蟀》与《毛诗》中的《蟋蟀》,认为两首诗的差异极大,很难说当时有一个固定传本。因此,《诗经》在早期很可能是通过记忆和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播的,没有固定的写本。
徐建委则指出,清华简《耆夜》的性质与《诗经》不同,应该是另外一种记事体裁。刚出版的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则呈现出更多问题,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中国社科院的赵培接着指出,以《驺虞》诗来看,安大简《诗经》的异文与《毛诗》有非常明显的差异,这显示出早期文献在流传过程中的复杂性。司马迁的所谓孔子删诗之说,有可能是指将同一首诗不同的版本进行合并和规范化。
华建光指出安大简与今本毛诗的文本差异值得细致比对,加以量化描写,分析哪些纯粹是词形的变异,哪些是带来语义变更的异文,哪些是韵律的调整,哪些是篇章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讨论两个文本差异度有多大,进而探讨《诗经》早期流传状况。
徐建委根据对《尔雅》与《毛诗》的对比研究,提出《诗序》和《毛传》是两个不同的说解系统,《毛传》的时代要比《诗序》靠前。至于《诗经》在《左传》中的运用到底更接近《毛传》还是《诗序》,对此还应该有更加审慎的观察。
国学院的陈伟文则指出,《左传》的编辑应该有早期的史料作为依据,所引《诗经》也应该是有共同的范本。即便《诗经》是与礼乐密切结合的,它的传播除了口耳之外也不能排除没有写本的存在。
国学院的张明东也指出,从青铜器的铭文来看,很多古代文献是有范本存在的。他同时还指出,柯马丁教授从一个新角度对于《左传》的性质和文本层次这一传统问题展开分析,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哲学院的张雪松针对柯马丁教授文章中所提出的《左传》中《诗经》编次与《毛诗》不同、以及很多历史人物的出现比较突兀这一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编次不同与《诗经》的用乐相关,而突兀的历史人物则可能是一种民间知识系统,其作用在于为祭祀提供依据。
柯马丁教授也对与会者的各种意见进行了回应。对于《左传》与《诗经》、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早期文本的流传与演变等等问题,与会各学者进行了极为深入和细致的讨论,会议持续三个小时,与会者依然意犹未尽。
有关于中国早期文献与文本的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随着新材料和新理念的涌现,可以讨论的空间与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我们希望今后能够继续举办这样具有针对性的研讨会。
文:姬越
图:曹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