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预告】现代汉语助词“了1”的不完整性
发布时间:2019-07-15
来源:
题目:现代汉语助词“了1”的不完整性
报告人: 孙朝奋教授 斯坦福大学
主持人:陈前瑞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
时间:2019年7月16日3点至5点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200会议室
摘要:现代汉语“了1”作为完整体标记(陈前瑞2008)是一种视点体(Smith 1997;李明晶2013),可以说是个有界标记。但是,现代汉语的“了1”缺乏成句的功能,如“#我吃了饭”必须加上其他语言成分才能成句,如“我吃了饭了/我吃了一碗饭”。有形式语法学者说只有TP位置上有ASP1“在”和“过”的句子才能成句,“了1”不在TP的tense位置上,所以不能成句(Tsai 2008)。但是即使我们不考虑“在”仅仅表示“进行/持续”没有表示过去、现在、或将来的时态意义,“#我吃过饭”同样不能独立成句。由此可见,所谓的完整体标记实际上有个句子不完整的问题。实际上,“了1”不能成句的不完整性和“界/终结点”没有直接的关系,这个不完整性来自汉语独有的一个呼应关系。主句焦点在谓语VP的时候,“了1”与VP的“度”相呼应。例如当句子焦点不在整个谓语(所谓的狭义焦点:Lambrecht 1994, Van Valin & LaPolla 1997)的时候,“了1”句不需要其他语言成分就能独立成句,如“我在海边散了步”句中的狭义焦点在“在海边”,处在焦点之外的“了1”没有不能成句的问题。但句子的焦点在谓语VP时,“了1”必须与含“度”的数量结构或表示说话时间相关(Li & Thompson 1981)“了2”相呼应。因此,“了1”的不完整性是不能用单独时间结构来解释,更为直接的原因来自信息结构和一个汉语独特的呼应关系。
作者简介:孙朝奋,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曾任北京语言文化大学长江学者,国际知名的汉语语言学家。在汉语历史语法、语法化、功能与类型研究领域成就突出,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著有Word Order Change and grammaticaliz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Chinese: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