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预告】表象文化论视角下的中国电影
发布时间:2018-06-05
来源:
主讲人简介:
刈间文俊,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致力于中国电影史译介、中国当代文艺研究以及中日文化交流。曾将《小花》《黄土地》《霸王别姬》《妖猫传》在内的近一百部中国电影作品译介到日本。1985出版日本首部中国电影史专著《中国电影通史》,其译著《少年凯歌》也被评为当年最佳传记之一。主要论文有《“无力的叫喊”的奋斗:巴金的随想录》《映像的负荷和可能性:陈凯歌论》等。于2013年获得江苏友谊奖。
讲座时间:2018年6月6日(周三)—6月9日(周六)、6月11日(周一),下午2:00-5:00
讲座地点:人文楼700会议室
讲座内容:
表象文化论的目标是在科技的发达、信息媒体的巨大化、知识的细分化、文化接触的多样化等文化环境的急剧变化中,从“艺术表象”这一角度来把握文化,对有关其创造、传播、接受的多元构造进行分析,以阐明各种文化的历史性特点与构造性特质。为此,就不能以西洋式的艺术和关于艺术的思考为模板,而应该以日本和世界各地的艺术的表象为对象,以知识性考察与实践性方法来进行探究。可以说,表象文化论就是以艺术表象为媒介的“文化的分析学”。
那么何以从表象文化论的角度来考察电影?其基本要领就是与影响面对面,通过与影响对话来考察电影。本课程将以中国电影的代表作品为例,从各个不同角度来对电影进行考察。
第一讲:从中国电影的南北微妙差异谈起
同一个题材的中国电影在地理上具有南北的微妙差异。本讲通过南北对比来探讨中国电影发展的特征和复杂性。
第二讲:电影的传播和再创作
电影传播的特点,一为速度之快,二为影响力之大。本讲分析电影作为外来艺术传到中国后,如何经历了 “学习”、“转换”和“发展”的过程。
第三讲:电影里的“敌人”及其形象的演变
电影里的“敌人”往往是自己的镜子,那真正的敌人应当如何描写以发挥其作用?本讲概括战争期间敌人形象的演变。
第四讲:中日电影形象和文化意识
东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共同的文化市场,也迎来了共同的电影消费时代。本讲将东亚各国同一题材的电影进行对比,探讨东亚电影背后的文化意识。
第五讲:电影的“market in”和“product out”以及新潮流电影
电影产业的发达导致“market in”的优势。而新电影潮流的出现会突破原有框架,是一种“product out”的表现。本讲从这一角度,分析上世纪80年代中国“第五代”电影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