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旭东
1960年生于山东省青岛胶州市 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年度),国家项目学科组评委,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 电子信箱:gaoxudong116@aliyun.com
- 教育背景
1985年山东大学研究生毕业
- 工作经历
1985年山东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1987年被破格评为讲师,1988年被破格评为副教授,1992年被破格评为教授, 1998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曾任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2001年在山东大学第一次岗位评聘中被评为校聘关键岗位一级教授,2002年曾被评为教育部高校教师奖获得者,2004年公布时成为教育部第一批新世纪优秀人才,同年还被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3年人才引进到北京语言大学后担任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2009年被评为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马工程”比较文学概论首席专家,同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推荐参评长江学者,2010年初公示批准后于5月调入hga030皇冠手机登录地址,2013年被聘为国家社科基金学科组评审专家。2016年与2017年先后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杰出学者特聘教授与杰出学者特聘教授。
- 研究方向
(1)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2)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与中西文化比较
(3)文学跨学科研究
(4)跨文化视野中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
(5)跨文化视野中的鲁迅、梁实秋及现代中国文学
- 教授课程
(1)外国文学作品精读(本科生)
(2)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题(本科生)
(3)东方文化与人文学术
(4)比较文学与文学研究的方法论
(5)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
(6)比较文学与现代中国文学
(7)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8)跨文化视野中的中国经典导读
(9)跨文化视野中的五四文学
(10)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
(11)鲁迅与中西文化
(12)梁实秋与现代非主流作家研究
- 重要获奖
在发表的268篇论文与出版的19部专著中,1种获全国比较文学图书评奖著作二等奖,1种获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5种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先后是合著《中国现代文学散论》、论文《论中西比较文学》、论文《鲁迅、尼采与孔子、耶稣》、专著《文化伟人与文化冲突》、论文《鲁迅与雪莱》), 1种获山东省作协文学评论奖,1种获《批评家》优秀论文奖,1种获北京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专著《比较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 工作经历
(1)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
(2)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3)海峡两岸梁实秋研究学会会长
(4)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5)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6)日本城西大学客座教授
- 科研项目
完成国家、教育部、北京市项目共8项。其中,国家1项,教育部青年项目1项、重大攻关项目1项,北京市共建项目4项、规划项目1项。现在承担着国家项目1项。
- 代表性论文
(1) 应当吸取文明戏堕落的教训 文艺评论通讯 1984年第1期;
(2)论王思玷小说的艺术特色 东岳论丛 1984年第3期;
(3) 拜伦的《该隐》与鲁迅的《狂人日记》 苏州大学学报 1985年第2期;
(4) 拜伦的《海盗》与鲁迅的《孤独者》《铸剑》 湖北大学学报 1985年第6期;
(5) 论《该隐》对鲁迅思想的影响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1985年第4期;
(6)鲁迅对中西文化发展模式的比较 文史哲 1986年第6期;
(7)略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三个逻辑层次 当代文艺思潮 1986年第6期;
(8)论中西比较文学 批评家 1986年第5期;
(9)略论中国文化及其现代命运 东岳论丛 1986年第6期;
(10)严复的哲学认识论对鲁迅的影响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1986年第1期;
(11)古老中国的心声 山东文学 1986年第7期;
(12)个人与类略说 青年思想家 1987年第1期;
(13)当代中国文学的深化 文学评论家 1987年第2期;
(14)再谈文学与文化 批评家 1987年第5期;
(15)寻根文学的寻根 文学研究参考 1987年第11期;
(16)孔子、基督与中西文化 山东大学学报 1987年第1期;
(17)关于文学和文化的对话 文学评论家 1988年第2期;
(18)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危机 青年思想家 1989年第2期;
(19)论鲁迅的中西文化比较观 鲁迅研究 1989年第14辑;
(20)关于建立文学文化学批评的设想 文学评论家 1989年第3期;
(21)从中西文化比较看形式主义批评 文学评论家 1989年第3期;
(22)从中西民族性格的比较看太阳文学与月亮文学 文学评论家 1989年第3期;
以上三篇为“青年评论家”小辑
(23)试论拜伦对鲁迅的影响 中国比较文学 1989年第2期;
(24)失范后的现代文学研究 北方论丛 1989年第2期;
(25)鲁迅与中国文化传统 山东社会科学 1990年第4期;
(26)论文学的使命感 文学评论家 1990年第4期;
(27)略论中国文化对死亡的超越 东岳论丛 1991年第2期;
(28)艺术的悲剧精神与作家的逆境选择 文学评论家 1991年第1期;
(29)鲁迅、尼采与孔子、耶稣 鲁迅研究月刊 1991年第4期;
(30)论孔子对鲁迅的影响 齐鲁学刊 1991年第4期;
(31)胡适与中国的比较文学 山东社会科学 1992年第6期;
(32)生存的困境 文学评论家 1992年第4期;
(33)五四与文革:两个迥然相异的文化运动 法言(香港) 第二卷第五期
(34)孔子论《诗》与鲁迅论《诗》 文史哲 1992年第1期;
(35)面对现代化:当代中国作家的双重选择 文学评论家 1992年第6期;
(36)关于戏曲及其现代化的思考 戏剧丛刊 1992年第5期 ;
(37)审美:中国文人的至境 文艺百家 1992年第3期;
(38)鲁迅与新文化运动新论 文艺理论研究 1992年第1期;
(39)不得已:为艺术而艺术 文学世界 1993年第1期;
(40)荒原上的野草:门外谈诗 黄河诗报 1993年第5期;
(41)鲁迅的艺术选择与文化选择 山东大学学报 1993年第2期;
(42)鲁迅与雪莱 外国文学评论 1993年第3期;
(43)论鲁迅“恶”的文学观及其渊源 齐鲁学刊 1993年第4期;
(44)鲁迅与萧伯纳 东岳论丛 1993年第2期;
(45)释圆圈:《阿Q正传》新探 百科知识 1993年第12期;
(46)中国本土与异域文化冲突的基本类型及其转换 中国比较文学 1993年第2期;
(47)摄取外来文化的一面镜子 中国比较文学 1994年第1期;
(48)不知死焉知生与不知生焉知死 百科知识 1994年第7期;
(49)鲁迅与辛亥革命 山东大学学报 1994年第4期;
(50)拜伦对鲁迅思想和创作的影响 鲁迅研究月刊 1994年第2期;
(51)世纪末话“主义” 天津社会科学 1994年第2期;
(52)鲁迅在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选择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4年第4期;
(53)经典之我见 文学世界 1995年第1期;
(54)摄取文学的文化精魂 天津社会科学 1995年第3期;
(55)鲁迅与墨子 理论学刊 1995年第5期;
(56)中西诗学及其现代对话 东方丛刊 1995年第3辑;
(57)文学的五四精神及其沦丧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
(58)文化的碰撞与认同 中外文化与文论 1996年第2辑;
(59)五四文学的西化方向及语法规则 中国比较文学 1996年第2期;
(60)对鲁迅文化的多维透视 当代学术信息 1997年第5期;
(61)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的文化冲突 文史哲 1998年第5期;
(62)文学与癌症 百科知识 1998年第4期;
(63)谈“消解” 文学世界 1998年第4期;
(64)“吃”与中国文化 百科知识 1998年第11期;
(65)秋风秋雨悼吾师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9年第1期;
(66)鲁迅:在医生和患者之间 山东大学学报 1999年第1期;
(67)继往开来泣吾师 鲁迅研究月刊 1999年第1期;
(68)五四:为民主政治扫清道路的伦理革命 东方文化 1999年第3期;
(69)走向世界文学的桥梁 文学评论 2000年第1期;
(70)新世纪现代文学史编撰的前景与方法 文学评论 2000年第4期;
(71)参与跨文化的文学对话 中国比较文学 2000年第2期;
(72)论鲁迅不用之用的文学观及其矛盾展开 东岳论丛 2000年第2期;
(73)鲁迅是表现主义者吗? 山东社会科学 2000年第3期;
(74)走向21世纪的鲁迅 鲁迅研究月刊 2000年第7期;
(75)巴金与基督教 中国比较文学 2000年第3期;
(76)论文学研究会理论倡导与文学创作的矛盾 天津社会科学 2000年第5期;
(77)一个温情的反异化神话 外国文学 2000年第5期;
(78)对“文革”文学的文化反思 东方文化 2000年第5期;
(79)不废江河万古流 齐鲁学刊 2000年第6期;
(80)重估鲁迅 鲁迅研究月刊 2000年第10期;
(81)后殖民语境中的东方文学选择 文史哲 2000年第6期;
(82)价值重建:面向21世纪的文学课题 河北学刊 2001年第4期;
(83)世风流俗的大雅之路 中国图书评论 2001年第5期;
(84)论中国古代人情小说的发展流变 山东大学学报 2001年第5期;
(85)是祸是福? 东方文化 2001年第5期;
(86)走向民间:20世纪中国文学启蒙精神的流变 山东社会科学 2001年第6期;
(87)胡风、路翎与鲁迅传统的正脉 鲁迅研究月刊 2001年第12期;
(88)中国传统诗学的现代价值 中国文化研究 2002年春之卷;
(89)中国文化中的文学与哲学 长江学术 2002年第1辑;
(90)论中西文化合壁的新文学传统 中国文化研究 2002年夏之卷;
(91)鲁迅改造国民性研究的出路 鲁迅研究月刊 2002年第5期;
(92)意象与Image的维度 中国比较文学 2002年第2期;
(93)鲁迅改造国民性的笨人策略 鲁迅研究月刊 2002年第9期;
(94)对20世纪文学研究中全盘西化现象的反思 文学评论 2002年第4期;
(95)对五四语言革命的再认识 齐鲁学刊 2002年第4期;
(96)鲁迅是阴冷阴毒的无赖吗 鲁迅研究月刊 2002年第12期;
(97)现代中国文学摄取外来文学的深层语法 中国现代文学(韩国) 第23号 2002年12月;
(98)论鲁迅与屈原的深层精神联系 鲁迅研究月刊 2004年第6期;
(99)对20世纪中国文学西化追求的反思 南都学刊 2004年第2期;
(100)论梁实秋批判五四文学之得失 天津社会科学 2004年第4期;
(101)论梁实秋对文学批评学科的建构 江西社会科学 2004年第8期;
(102)面对左翼:梁实秋文学批评的演变 齐鲁学刊 2004年第5期;
(103)论梁实秋对中西文化的沟通 中国文化研究 2004年第3期;
(104)论梁实秋人性论的性质及其演变 理论学刊 2004年第12期;
(105)重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化价值 外国文学 2004年第6期;
(106)论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及是非功过 鲁迅研究月刊 2004年第12期;
(107)论《雅舍小品》的审美风格及其在中国大陆的接受 江汉论坛 2005年第1期;
(108)论梁实秋的文体批评 山东社会科学 2005年第1期;
(109)梁实秋:慎言比较文学的比较文学家 东岳论坛 2005年第1期;
(110)梁实秋的当代文化魅力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
(111)论梁实秋的文学跨学科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 2005年第2期 ;
(112)学科的由来、困惑与出路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年第5期;
(113)关于弘扬鲁迅精神的随想 鲁迅研究月刊 2006年第4期;
(114)中西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模式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
(115)鲁迅:持续不断的文化魅力 鲁迅研究月刊 2007年第3期;
(116)走异路:为家乡所放逐 鲁迅研究月刊 2007年第4期;
(117)鲁迅小说不如张爱玲的吗? 理论学刊 2008年第3期;
(118)鲁迅传统的形成及其当代命运 社会科学战线 2008年第4期;
(119)鲁迅是革命家吗?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
(120)国文体意识的中和特征 湘潭大学学报 2008年第6期;
(121).新世纪的思想学术建构与生态批评 理论学刊 2009年第6期;
(122)季羡林:跨文化研究的典范 中国比较文学 2009年第4期;
(123)阿Q画圆圈与中西文化的发展模式 中国图书评论 2010年第10期 新华文摘 2011年第4期全文转载;
(124)论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清华传统 文艺研究 2011年第1期;
(125)伯林批评理论的矛盾及文化身份的根源 外国文学研究 2011年第1期
(126)现代中国文学西化追求的经验教训 中国比较文学 2011年第1期;
(127)论中西文化的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 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第2;期;
(128)论钱钟书诗可以怨的合理性及限度 复旦学报 2011年第4期;
(129)儒家伦理的宗教功能及其文化作用 理论学刊 2012年第3期;
(130)文学与戏剧及影视关系新论 艺术评论 2012年第5期;
(131)论悲剧精神在中国现代文体转型中的错位 北京大学学报 2012年第期 ;
(132)论中国文化的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
(133)近代、现代与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须重新划定 文艺研究 2012年第8期 ;
(134)世界文学的跨文化反思与学科重估 外国文学研究 2012年第4期;
(135)对孙景尧先生几个学术片段的追思 中国比较文学 2012年第4期;
(136)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一味趋新之教训的反思 扬州大学学报 2012年第6期;
(137)莫言获诺奖的现代意义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
(138)鲁迅:颠覆既有文本形式的文体家 理论学刊 2013年第7期;
(139)鲁迅是谁?——文化身份的规定性与当代解读的片面性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
(140)鲁迅价值再议 艺术评论 2014年第2期;
(141)20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转型与“样板戏”现象 东岳论丛 2014年第7期;
(142)《哈姆莱特》在当代中国的研究、改编与艺术重构 外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6期;
(143)论《老残游记》《孽海花》并非谴责小说 山东师大学报 2015年第2期;
(144)《我的第一个师傅》的疏证考辨与文体归属 华中师大学报 2015年第4期;
(145)鲁迅:从《斯巴达之魂》到民族魂 文学评论 2015年第5期;
(146)对《鲁迅全集》中《怀旧》注释的疏证与考辨 人文杂志2015年第10期
(147)重估“五四”:文化与文学的特质及其复杂性 南国学术2016年第1期
(148)对张爱玲热的文学考察与文化反思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149)白璧德中西弟子命运迥异的原因探源 甘肃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150)格林布拉特及其新历史主义 读书 2016年第3期
(151)《白毛女》:从民间本事到歌剧、电影、京剧、舞剧 文艺研究2016年第5期;
(152) 评夏志清贬损鲁迅的意识形态操控 中国文学批评2016年第2期;
(153)生态美学理论建构的创生 中国文化研究2016年第3期;
(154)论《科尔沁旗草原》的独创性及其被忽略的原因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11卷;
(155)从影响结构对《雷雨》的再审视 人文杂志 2016年第10期;
(156)论茅盾理论倡导与文学创作的矛盾和张力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157)从钱钟书的《围城》看中西方文化精神的融汇 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158)梁漱溟是儒者还是儒佛合一者? 读书 2017年第2期
(159)论留日时期鲁迅的浪漫主义特色及哲学背景 鲁迅研究月刊2017年第9期;
(160)谁是世界文学:英语世界还是非英语世界? 外国文学研究2017年第6期;
(161)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创新写作 读书2018年第1期;
(162)生态批评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重估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 主要专著
(1)《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中西文化专题比较》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修订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孔子精神与基督精神》(排名第一的合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3)《文化伟人与文化冲突:鲁迅在中西文化撞击的漩涡中》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4;
(4)《鲁迅与英国文学》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5)《审美教育新论》(与曾繁仁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6)《五四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0;
(7)《走向二十一世纪的鲁迅》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
(8)《比较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9)《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修订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10)《梁实秋:在古典与浪漫之间》 北京文津出版社 2005;
(11)《跨文化的文学对话: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 中华书局 2006;
(12)《高旭东讲鲁迅》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13)《图本鲁迅传》(与葛涛合著) 长春出版社 2010 再版 人民出版社 2013;
(14)《中西比较文化讲稿》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2;
(15)《跨文化视野中的鲁迅》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3;
(16)《鲁迅:东方的文化恶魔》 台湾花木兰出版社 2015;
(17)《比较文学与中国文体的现代转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18)《跨学科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19)《平行研究 世界文学》(与蒋永影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撰写、主编教材
(1)比较文学实用教程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比较文学概论(“马工程”教材),首席专家,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册) 独自撰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