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锺翔
发布时间:2014-06-13
来源:古代文学教研室
蔡锺翔(钟祥)(1931.1—2009.10.28)男,汉族,江苏吴县人。
195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同年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历任汉语教研室、新闻系、中文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论、古代美学的教学和研究。1997年退休。2009年去世,享年78岁。
学术兼职:
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理事、副秘书长、顾问,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理事、副会长、顾问。
承担课题:
1. 国家教委“七五”规划科研项目:中国哲学与中国文论;
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七五”规划科研项目: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与范畴之考证和研究;
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规划科研项目:中国古代文艺学。
获奖
所编撰的《中国文学理论史》(五卷本)获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1年12月),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995年12月)。
「附」著述目录
甲、 专著
1. 中国文学理论史(五卷本,与黄保真、成复旺合著) 北京出版社 1987年版
2. 中国古典剧论概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 自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 美在自然(中国美学范畴丛书之一)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乙、论文
1. 评王充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地位 《文学论集》2辑(1979.12)
2. 孔子文艺思想剖析 《文学论集》3辑(1980.6)
3. 现实主义的概念在古典文学研究中能不能被引进 《文学论集》4辑(1980.7)
4. 关于墨子非乐论的评价问题 《文学论集》5辑(1981.8)
5. 《典论论文》与文学的自觉 《文学评论》1983年5期
6. 《文赋》是怎样探索创作规律的 《文史知识》1983年7期
7. 论刘勰的“自然之道” 《文心雕龙学刊》1辑(1983.7)又见《文心雕龙研究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8. 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自然论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10辑(1985.6)
9. 略谈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中国哲学史的沟通 《文学遗产》1985年3期
10. 《淮南子》文艺思想述略 《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2辑(1985.9)
11. 《文心雕龙》与魏晋玄学(与袁济喜合写) 《文心雕龙学刊》3辑(1986.1)
12. 王弼哲学与《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学刊》4辑(1986.12)
13. 萧氏兄弟文学思想异同辨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12辑(1987.11)
14. 庄子(《中国古代文论家评传》)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5. 对古典戏曲理论中主情说的评判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2期
16. 古代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文学遗产》1989年4期
17. 中国古代宇宙论与刘勰的文学观 《文心雕龙研究荟萃》(88年文心雕龙国际讨论会论文集)上海书店1992年版
18. 以古为鉴和中西互补—漫议古代文论的当代意义 《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1期
19. 先秦诸子之学与中国文论 《古典文学知识》1990年2期
20. 略论魏晋玄学家的哲理散文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5期
21. 魏晋玄学与中国文论(上、下) 《古典文学知识》1990年5、6期
22. 艺术与自然—中国古代文艺学研究札记 《艺术界》1991年1期
23. 关于中西艺术自然论的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年3期
24. 谈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 《学术研究》1992年6期
25. 论李贽的“以自然之为美”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2期
26. 刘勰的杂文学观念和泛文论思想 《文心雕龙研究》1辑(1995.7)又见《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文心雕龙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7. 刘勰的艺术思维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4期
28. 明代哲学情性论的嬗变与主情论文学思潮 《中国哲学史》(季刊)1996年3期 又见《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9. 天才·超人·赤子—从王国维的作家论看中西文化的融合 《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5期
30. 赋论流变考略 《第二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政治大学1996年版
31. 重在理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笔谈) 《中外文化与文论》3辑(1997.4)
32. 略谈对古代艺术思维理论的开发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3. 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艺学建设 《文学评论》1997年5期
34. 儒家文论与当代文艺学建设 《儒学与中国文化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5. 释“通变“ 《文心雕龙研究》4辑(2000.3) 又见《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版
36. 刘勰与缘情说—兼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情感的解放 《镇江师专学报》2000年1期 又见《刘勰及其文心雕龙》(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
37. 范畴研究三人谈(与涂光社、汪涌豪合写) 《文学遗产》2001年1期
38. 中国古代的文艺本体论 《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1期 又见《中国文学研究》19辑
39. 金圣叹的小说结构理论 《水浒争鸣》6辑(2001.2)
40. 关于中国美学范畴研究 《中华读书报》2001年372期(10.24)
41. 情感的发现—试论先秦两汉的情性论与古代文论的发端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19辑(2001.7)
42. 中国古代的文学发展论 韩国《中国语文学志》12辑(2002.12)
43. 说“两极兼容” 《郧阳师专学报》2003年1期
44. 金圣叹研究大有可为(与白岚玲合写) 《水浒争鸣》7辑(2003.5)
45. “意在笔先”与“意随笔生”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2辑
丙、辞书
1. 《古典文学三百题》3篇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2条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3. 《爱情诗赏析辞典》5篇 黄山书社1990年版
4. 《中国美学范畴辞典》37000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丁、书评
1. 宏观:向深层探询—评韩经太《中国诗学与传统文化精神》 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4期
2. 学术研究需要反思—张海明《回顾与反思—古代文论研究七十年》序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 视野开阔的个案研究—评左东岭《李贽与晚明文学》 《文学遗产》A1999年3期
4. 读杨明照先生《学不已斋杂著》 《岁久弥光—杨明照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 巴蜀书社2000年版
5. 通向文心的龙纹桥—读张光年先生《骈体语译文心雕龙》 《文艺报》2001年61期(4.24)
6. 梅花香自苦寒来—评张灯《文心雕龙新注新译》 《光明日报》2005.3.28
戊、其它
语文修养与性情陶冶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我怀念…… 《我们怎样学语言》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
[回忆录]我的古代文论导师蔡钟翔
袁济喜
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部见到一叠书稿,是一本熟悉的绿皮书《中国文学理论史》,此书原来是由北京出版社在八十年代出版的。有关编辑对我说,这本书现在依然卖得很好,所以人大出版社将版权买下后重新出版。这本书使我想起了我与主要编写者———蔡钟翔老师的往事。
当年与蔡老师相识,是由阴差阳错的原因造成的。记得大学二年级时,系里将要给我们中文系七八级学生开设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课程,主要由吴文治、蔡钟翔等老师来上。当时许多同学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并不感兴趣,一些同学认为这门课枯燥乏味,不象学唐诗宋词那么来劲。吴方同学主动和我商量,能否免修这门课,我先赞同。于是我们主动去找蔡教师反映,蔡老师听后很坦然,倒也没有不高兴,只是说既然免修,就应当通过考试决定是否可以免修。一听说要考试,我和吴方还是有点发怵,于是作罢。
不过,听了蔡老师的课,我慢慢地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兴趣浓了起来,特别是他深入浅出、不温不火的讲课风格,让人感觉浸透着深厚的功力。枯燥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经过他的讲授,润物细无声,给同学们带来了极大的理论滋养。记得孔子诗学中的兴观群怨之说,经过蔡老师的讲授,原本不易理解的含义,渐渐明晰,其中的人文蕴含,与当时的人文思潮相结合,使大家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感受到古典文化的魅力所在。
随蔡老师学习古代文论,学到了中国古代文论最基本的义理、文章、考据合为一体的学风与治学门径,可以说影响了我的基本治学理念与方法。蔡老师早年师从王运熙等复旦大学名师。复旦的学风与北大等京师学派有所不同,既笃意稽古,实事求是,亦关注钩深致远,探颐索隐,思想十分活跃。蔡老师与黄保真同出于复旦大学,而成复旺老师则出于北大,他们组成一个很好的团队。他们在给学生讲课时,以其学问功底与思想的魅力感染学生。现在七八级中文系学生的古代文论基础,应当说是从他们那里奠定的。我们用的教材当时都是上课前发下来的油印的资料,后来经过蔡老师他们修订出版,也就是那本八十年代末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理论史》,这部教材迄今依然是人大hga030皇冠手机登录地址与国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考研的参考书。
在上研究生时,蔡老师的指点更加细致了,但是我感受最深的便是在当时思想解放的潮流中,蔡老师对于中国古代文论敏锐的把握能力与思维方式。当时从事中国古代文化教学与研究的,大抵有两类人,一类是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的,比如吴文治老师,另一类则是从文艺学方面转过来的。而蔡老师则是从基础课上转入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但是他不拘旧说,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在研究《文心雕龙》时,还有许多旧说与成规在束缚着学者的思路,将玄学与《文心雕龙》联系起来无异于给刘勰与《文心雕龙》抹黑,于是玄学便与魏晋玄学无缘,但是从学术史的角度来说,又是必须说明的问题。蔡老师为此经常与我讨论这个问题,鼓励我执笔写了第一稿,他作了认真的修改,最后在1981年青岛召开的《文心雕龙》学会成立大会上作为论文提出,并且刊载在《文心雕龙》学刊的第三辑上面。
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不同的反响。赞成的固然有,但不同看法、甚至尖刻的批评更是不乏其有。蔡老师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学术观点,他一方面虚心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思,同时进一步写了有关魏晋玄学与文论的文章,对于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由于这些文章言之有理,持之有故,慢慢地为人们所接受。后来,学界关于《文心雕龙》与魏晋玄学关系的研究,开始接受这些观点,现在已成共识。蔡老师这种勇于探索与以理服人的治学精神,对于我们学生影响至大。
跟从蔡老师学习中国古代文论,收获最大的便是那种治学精神与理论思维方式。蔡先生对待学生,善于启发他们的智慧,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从不强求学生与自己一致。我想,这是他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最大特点与风范。记得我在大学三年级开始写作《六朝美学》时,蔡先生并不同意,让我再等等,可是我一旦进行研究与写作时,他没有强行阻拦,而是循循善诱,遇到困难向他求教时,他尽量加以解答。现在回想起来,他的这种为师风格是最高的境界。
回忆随蔡老师学习中国古代文论,大家都有这种感觉,好象并没有学到特别具体的东西,但是我们都毫无例外地感受到了蔡老师教学生的方法与能力,他在无形之中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与治学。他的坦诚与虚怀若谷,认真踏实的精神与风格,是从事人文学科研究与教学时最为重要的,也是对我现在影响至深的。
岁月如流,沧海桑田,我时常想起八十年代初,从西郊人民大学挤公交车到故宫博物院的东华门边上的万床巷蔡老师的简陋居所中,向他求教时的情景。如今那个地方早已拆迁,但是每每经过那里,我总是回想起往昔学生时代的一些故事。世情浮离,恍兮惚兮,不变的唯有碎片中的真实。(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